學障的孩子
學障的孩子 – 從小就給所有人誤會的孩子!
發現孩子有讀寫障礙後,我們一向對孩子的疑團得以解開...
1) 我們的孩子
我們一直覺得這個孩子很獨特,他與一般孩子很不相同。在成長路上,孩子好些地方發展較遲、較慢,然一旦起步,他又進步得很快,旋即及上同儕。同時,孩子的進步又多是“跳躍式”,而非“漸進式” 的,接觸新事物後,他總有好一段日子在原地踏步,無甚進展;然而,他又可以在一星期之內,突然茅塞頓開,通曉先前學過的一切。
在學校,孩子像糊裡糊塗似的,老師說他專注力不足,對指示無反應,像聽不到似的;在家,孩子卻顯得求知慾甚強,他鍥而不捨地探索有興趣的事物,很有小說和電影裏那些“瘋狂科學家”的氣質,看來他的專注力和持久力,又勝過不少比他年長的人。孩子在起居生活上好些地方粗心大意,例如衣服拿起便穿,不理乾淨骯髒,不理是自己的,還是弟弟的,一律照穿;物件從原來擺放的地方移開了一點,即使只是放在旁邊,他都說找不到,看不見;孩子一舉手、一投足,經常都會碰到別人,或弄跌物件,但他卻像懵然不覺,別人大吵大鬧給予投訴,他仍茫然而不知就裏。
此外,孩子不喜歡寫字和認字,他對文字像視而不見,卻十分喜歡聽故事,他愛內容艱深的書籍,自己不會看,但要求我們講給他聽,一天聽兩、三小時也不感厭倦,記憶力和理解力都很不錯。他又愛發問,事事尋根究底,從他的問題中,我們相信他的頭腦好不簡單!然而,對於容易不過的抄寫功課,他總覺困難重重,不時要人在旁指點,不然他瞬即迷失方向。
2) 無心發現孩子讀障,晴天霹靂
今年一月初,兒童測驗中心來電,說孩子已升上小一,是時候回去做個測驗。我當時沒深究做甚麼測,只道是像看醫生般按時覆診檢查。當日花了大半天,臨床心理學家為孩子做了一個全面的測驗,並即時評估出孩子有讀寫障礙。這個消息令人在一時間感到暈眩、迷惘,手足無措。當時還不大了解甚麼是讀障,多年前已聽過“Dyslexia”一字,只知道有些人寫字時會左右調轉,我的孩子不常有這個毛病,想他的情況應不太嚴重吧?又或心理專家弄錯了?不過,當我們知道孩子跟著會給安排見兒科醫生、物理治療師、職業治療師等,接受各方面的檢查和評估,我們心裏不禁發沉,他們每天都見不少孩子,給我們安排這多方面的服務,孩子的情況一定不妙!
3) 生活上的轉變
那一天回家,心情壞透,腦筋一片昏亂。之後一、兩星期,從自己搭錯車而沿途不自覺,神不守舍,又或緊張兮兮等,知道自己不能一下子啃下孩子讀障的消息。頭幾個月,我們除了帶孩子往兒童測驗中心接受評估外,也為孩子四出奔走-- 一起參加關於讀障的講座;拜訪有讀障孩兒的朋友,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心得;與孩子的老師溝通,讓老師們明白孩子的情況;上網搜尋有關讀障的書刊和文獻,去圖書館借書,到書局買書和訂書。晚上,孩子睡去後,我們瘋狂地挑燈夜讀,務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白讀障是怎麼一回事,並學習教導讀障孩子的方法。
我們夫婦的精神和時間差不多都放在讀障上,傾談的話題離不開讀障,不時交流閱讀心得,假日帶孩子出外,也是聯絡別的讀障孩子。如今回頭一看,那段日子實在沉重得不得了﹗
4) 認識讀障,明白孩子,消除誤會
我們發現孩子讀障,至今半年了,他還有發展性協調障礙,要接受職業治療和物理治療。認識孩子的缺陷,解開了我們向來對孩子的疑團,這些疑團其實也多是誤會...
誤會一:孩子懶散,不專心學習,上課不合作,不用心寫字和做功課,不盡力考試。
孩子外表看來,智力完全正常,上課卻不跟老師指示。老師要求抄黑板,人人都看得清楚明白,孩子卻一面茫然,先是沒反應,再多給提點後,他還是不知如何是好-- 黑板很大,他不知看那裏,抄那裏;知道抄什麼後,他又抄得一塌糊塗,字體東倒西歪,又大又細,左右及上下不對稱,還錯漏得嚴重。應付了這個抄寫的指示,孩子已錯過了下一項指示...課堂節奏緊密急速,他很快便迷失方向,呆坐在座位裏,不知就裏。
此外,孩子原來連教科書的內容也看不到-- 圖文並荗,彩色繽紛的英文書,他只覺“花哩花碌”,不知那段文字對應那幅圖畫。對於數學書,他把題目號數與題目混在一起看,人家按題目做作業,他找不到有關的題目,找到後,又讀不到題目的內容;不過,若有人給他讀出題目,他很快便算出答案,只是要找出相應的答案欄,他又困難重重。
事實究竟如何?孩子根本不是懶散和不合作,他是聽覺接收不完全,視覺分析混亂;孩子並不是沒有用功,只是用功後,仍不能在考試中發揮出來!若沒有特殊的教學策略,特殊的課堂調適,並適切的評核方法,孩子難以學習,也無法在測驗考試中展示他的學識。
誤會二:孩子無心「裝載」,曾經學會的文字竟寫不出來;以前告訴過他的,又沒有好好牢記。
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不很穩定,先前掌握得十分純熟的技巧,可以在一段時間後記不起來;然而,若容他回憶一下,練習一下,他很快又重上先前的水準。面對這個困難,孩子得重複溫習,才能鞏固所學過的東西。與此同時,孩子即使把事情記牢了,若一下子要他從記憶中把相關的資料找出來,他仍需比常人多一點的時間。
誤會三:孩子對人不理不睬,不回答別人的問題,真沒禮貌,也不懂尊重別人。
孩子面對陌生人,總不大說話。就算對著很熟悉的親友,他都需要不少時間“熱身”,才會對人家滔滔不絕。孩子的班主任也曾不止一次告訴我們孩子不大說話,老師跟他聊天,他多默然不語,很多時老師給他多個答案作選擇,他點頭示意。孩子這些表現令人覺得他寡言、內向、又或不擅詞令,拙於表達。在家,我們郤經常聽到孩子口若懸河地說話,他與小朋友遊戲,也能夠侃侃而談。
原來,孩子說話的情況與他的讀障有關,讀障的孩子有不少在語言上也有困難。語言表達可分為自發談話(Spontaneous Speech)和 應對談話(Demand Speech):“自發談話”是指孩子想說話便說話的情況,他按己意選擇何時說話,在那裏說話,對甚麼人說話,甚至說話的內容和措詞,都由自己決定,他在這方面表現得很不錯。
“應對談話”是指孩子因應別人的要求,或在特定的處境而必須說話回應。人家提問,孩子回答,說話的時間、地點、對象、內容、需要的詞彙,都由別人決定,孩子就是在“應對談話”上出問題,所以他可以流暢地給別人講故事,卻對人家簡單的提問答不上腔﹗
誤會四:孩子自我中心,不顧別人,故意捉弄人。
孩子與別人嬉戲時,有時玩到令別人光火,人家表明不喜歡與他那樣玩,叫他停止,他還是繼續玩下去。讀障的孩子在社交上也會出現問題,原因是他們接收不到,或不明白人家發出的訊號;他們也不一定能易地而處,明瞭別人的想法和感受。
孩子有時在群體中搗蛋,被人投訴他騷擾別人。事實上,讀障的孩子真的不擅社交,孩子希望其他小朋友接受他加入遊戲,卻用了不恰當的方法,結果令人拒絕他!加上別的小朋友發覺他與常人不同,這會帶來排斥。與此同時,原來孩子的手腳肌肉協調不好,他經常錯誤地計算力度,致令他一舉手、一投足都不時碰到別人,或弄跌物件,惹來不少誤會。
誤會五:孩子貪玩,坐不定,做功課時不專心。
孩子做功課或吃飯,都在椅子上轉來轉去,坐不定,又不時跌到地下;無意中知道孩子在學校有時也坐不定,甚至試過在上課時跌到地上。我們從前以為孩子不喜歡做功課,吃飯時想著去玩,上課時想吸引老師注意,才有上述的情況。
經過一連串的評估和分析,物理治療師指出孩子的平衡感出問題,他會在椅子上不停換姿勢,以找到平衡的感覺,怎料卻跌到地上!這情況就如我們坐在一張傾斜的椅子上,十分不安。此外,孩子的軀幹不穩,力度不夠,他走路的姿勢也因腦部發育問題受影響,所以孩子或站或坐,總喜歡挨挨靠靠,依傍著一些東西以支持身體,他走路會間中踉蹌跌倒。若非驗出讀障,我們還以為孩子嬌嗲,喜歡依偎大人吧了!
前一段日子,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,一位已事業有成的男士,在四十二歲時才發現自己讀障,他早年的生活充滿失敗和困難,他經常碰跌物件而不自知,物件掉下來後,他最快的“知覺”是:“怎麼我腳前的地上有些跌破了的東西?”物件如何給他碰著,如何摔到地上,他懵然不知!至此,我們才明白何以孩子不時碰到別人,或碰跌物件又不顧而去,與他樂意為自己的不是道歉的性格大相逕庭。原來他有的是:發展性協調障礙!
5) 總結:
發現孩子讀障,整個家庭掀起大浪,壓力由全家人一起承受,包括沒有讀障的弟弟,他也一同分擔這個壓力。然而,最首當其衝、最吃苦的,是身為當事人的讀障孩子。
這一年,孩子的學習充滿困難和打擊。本地的小學教育,無論作出甚麼改革,始終離不了“讀、寫、默”這個“精神” ,“讀寫默”正衝著孩子的讀寫殘障,孩子當然在其中受盡磨難;學校的考試絕對不能反映孩子的才智,除了語文科外,數學科考閱讀和書寫(文字題) ,常識科和聖經科也考閱讀和書寫。沒有另類的考核方式,成績名次當然“包尾”,這令孩子誤信自己真的很蠢、很笨,實在教人心痛和遺憾!他努力用功後,因為未能表現出來,仍然被人覺得沒有用過功,含冤受屈,有一日他要放棄,實在不足為奇!當然我們作父母的,定必竭盡所能防止他放棄自己,但洪流難擋,有誰願意加入我們的行列,一起並肩作戰呢?
讀寫障礙既然是終身的殘障,孩子得終生面對,我們便應予他經年累月的時間去克服和跨越障礙。只是本地學制對小孩子的要求太急進,香港人的步伐也十分急速,很多成年人不會休息、不能停頓,要求他們接納孩子需要按他自己的步伐前進,實在困難不已!
身為讀障孩子的爸媽,深深體會現時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急進,拔苗助長,不單叫一般孩子感吃力,失去愉快學習的動機;對學障的孩子,更是帶來重重打擊,拆毀他們的自信,影響他們的成長和學習。
在學校,我們努力與老師、主任、校長溝通,希望校方諒解讀障的孩子,能彈性安排他們的學習和考核,並多給孩子鼓勵。在家,我們盡量為孩子開拓空間,容他有更多私人時間。事實上,學習不一定要經讀寫,就讓孩子另闢適合自己的蹊徑吧!我們相信,只要假以時日,孩子定能跨越障礙,盡顯一己的才華!最後,我們當然希望教育當局能正視學障這個問題,給予學校多些資源,來幫助這些獨特的小朋友。
作者:陳錦霞 二○○二年七月八日
此文曾刊載於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會員通訊 (18) 2002 年12 月,並於2003 年上載評機會網站。歡迎翻印分享,作者保留版權。